1948年11月下旬,华国锋与韩芝俊举行结婚典礼。
一张方桌抬到门前,两旁插上红旗,上面挂毛主席像,桌上放几盘水果,向毛主席三鞠躬后,婚就算结了。
当着县领导和众乡亲的面,他们相互介绍彼此相识相爱过程,众人逗乐、庆祝、吃饭,现场简单而热闹。
婚礼在山西省盂县一地委干部住的地方举行。
地委,即省委在地区设的党委。
彼时,华国锋是中共晋中第一地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,韩芝俊在地委机关任干部。
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自此,两人携手开始了长达60年的爱情长跑。
他们志同道合,生活简朴恬淡,为人平和。60年的艰苦朴素,是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啊,是现代年轻人感触不到的。
韩芝俊是山西五台县山村贫困农民的孩子,华国锋是山西交城县天宁镇人,两人婚后回老家,华母问他为啥不娶个本县的姑娘,华喜欢韩,拉着她的手说:
“我们志同道合,同甘共苦,肯定能白头偕老。”
在盂县住了几个月后,华国锋到湖南湘阴县任县委书记。在这里,华工作20多年,夫人为他生下2男2女。
1971年随着丈夫入京调动,韩芝俊来到北京,几年后,出任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。
成为第一夫人后,她一如既往地低调。媒体后来报道,她从不给国家添麻烦,自己骑着自行车上下班。待遇上,连后来的一些科员级的公务员都不如。
低调、简朴,平易近人,是她和华老的共同特点。
无论是第一夫人,还是随着华老淡出政坛后隐退,她都是大家口中的“韩姑”“韩姨”。一名大学教授感佩其品格,著诗叹曰:
“自是梁鸿有孟光,荆钗裙布俭梳妆。渠渠夏屋非吾愿,滚滚轻轮为国忙。裴席荣膺全印职,木兰不用尚书郞。万年吕雉终遗臭,争似韩姑姓字香。”
退休后的二老,居住在北京西皇城根9号院。
从1981到2008年,他们在这里平静安详地度过了27年的晚年生活。
华老爱种植,家里蔬菜、果树品种繁多,光葡萄就有五六十个品种。
一到夏天,满园葱绿,浓荫蔽日,一派田园风光。
瓜果蔬菜不负辛劳人,他们种的东西,总是结得吃不完。
晚年的华老,最离不了的,就是韩芝俊的精心照料。
韩夫人比他小10岁,华老上了年纪后,她自言既是他的保姆又是他的护士。
华老有糖尿病,韩夫人尤其注意他的饮食。有时客人来了,华老一高兴想多吃点,必须经她批准。
每天早上,夫人五六点钟就起床,先是在菜园里劳作个半小时,然后把华老叫醒,让他到院子里走一圈。
两人都是山西人,山西美食是他们的最爱。为此,韩夫人常常亲自下厨。
谢师傅是他们的厨师,对两位老人的简朴生活习惯,体会十分深刻:
“家里家具只有坏了、破了,才会换一个。两位老人很节俭,生活要求不高。”
节俭、朴素,在现在许多人看来,可能是一种纸上的口号,没有什么特别深切的体会。但从那个艰苦岁月过来的人,都难以忘却,这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内涵。
即使当过国家领导人也能保持如此恬淡从容、节俭质朴的生活,这让现代生活中的许多年轻人看来,是不可思议的。
其警卫曹俊洪回忆,他离职后,曾去看望过二老,1995年的那次见面,他惊讶地发现,华老的衣服后面,居然还打着厚厚的补丁。
他问他怎么现在还穿带补丁的衣服,华老答:
“我穿衣服很随便,这衣服还能穿。”
曹回忆,华老二人是极其普通的老人,衣着简朴,为人平和,走在大街上,你根本看不出他就是昔日的华主席,他们就是普通的老两口。
生活中,他们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习惯:本身家里配的有服务人员为他们洗衣服,但他们不想麻烦别人,华老的夹克、衬衣、棉袄该洗了,会把衣服藏起来,由韩老自己去洗。
甚至,在晚上的时候,屋子里能不开灯就不开灯,为的是节约能源。
他们用这样的艰苦朴素,在这个院子里度相守相伴27年。
2008年8月20日,华老溘然长逝。
遗体告别仪式上,近2000悼念者排起队伍,前来与老人告别,韩老以七八十岁的高龄,接待了一拨又一拨人。人们劝她不要讲话,多休息。她说:
“我没事,不少同志这么老远来,我想出去见见大家,时间该延长就延长……”
华老临终前曾交代夫人,“让我回卦山吧,那里树多,清净。小时候在那儿,打游击也在那儿……”
为了完成遗愿,韩夫人向上请示,得以让华老最终荣归故里。
在选墓地时,韩芝俊对交城县领导要求极低:
“找一块儿荒山坡,埋了就行了。”
这是她和华老一贯的作风——绝不给国家添麻烦!
韩老曾说,华老是标准的无产阶级,房无一间,地无一垄,到现在也是住着国家的房子。
心中装着国家,唯独没有自己。这或许是对这两位老人最贴切的评价。
华老走后,韩俊芝仍住在那个院子里。客厅,仍然跟华老在时一样,朴素干净的沙发,一眼让人就能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。
到访者仔细观察发现,这些沙发全是单人的,其摆放形式,原来是比照毛主席的书房来的。
这样的摆放,从未有过改变。
2014年,有故友到这里看望韩老,她的客厅未变化。窗帘还是那个窗帘,沙发还是那些沙发。
唯一一个带有现代气息的东西,就是一个液晶电视机了,其他无一珍物。
2018年,邢燕子又来看望韩老,家里仍然如故。
未来,相信这里永远不会变化。因为,那是华老的家。
出自:飞春读传